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機械工程系 簡介
■ 系所沿革
機械工程系於民國五十四年創立(前身為高雄工專機械工程科,民國八十七年改制為機械工程系)迄今已五十四年歷史,目前學制包含博士班、碩士班、碩士在職專班、四技(外加與企業及高職合辦的產學攜手班)、進修推廣部四技、進修學院二技等,歷屆畢業校友已達二萬餘人,為工業界培育許多優秀人才,是推動台灣機械工業進步的重要推手,在各類學制招生中廣受青年學子嚮往。機械系教育宗旨在培育實用機械專業技術人才,使其能擔任一般產業界所需之機械設計、生產自動化之控制、精密製造、產品檢驗、精密機械之操作與維護等任務。因崇尚啟發式教學,除專業課程學習外,亦觸及生活科技、法律、人文通識等相關知識,邀請校外不同領域專家演講,以提升學生學習視野與見識。教育學生將基礎課程融會貫通,以求能順利銜接進階課程,並且著重實務技能與跨領域學習,鼓勵學生參與虛擬課程及遠距課程之修習,以培養學生宏觀觀念及解決問題之技巧,以利未來進入職場具競爭力。
■ 系所特色及研究領域
1.大學部實務專題的實施,鼓勵學生從做中學習,並能獨立思考,學思並重。鼓勵學生參加檢定及校外實習並結合社區及產業需求,規劃特色學程。教師用心於知識整理及知識傳播,充分達到知識經濟之目的。
2.研究所部份則因應新興重點工業發展之需求,分設計與製造、機光電與控制、材料與能源等三組,除強調專業分工外並鼓勵研究團隊的合作。教師未來將努力朝向新興重點產業如精密機械、微奈米科技、光機電等三重點領域深化研究,並著重理論與實務應用整合教學。專題討論的課程則廣邀新興領域專家,以較淺顯易懂的方式,傳達新觀念並啟發學生。
3.本校獲教育部評定,成立精密機械與微機電技術研發中心並由機械系主導,興建無塵室,購置微機電相關製造、檢測設備,及推動產業合作案。
■ 系所創新及具體教學研究成果
一、本系持續辦理各項專業證照考試:「機械專業人才」、「自動化工程師」、「TQC專業設計人才」認證考試,鼓勵學生充實實作能力。
二、辦理各項產官學論壇與業界參訪等,強化產學合作研究計畫能量。
三、辦理四技產學攜手專班,擴大與產業界之深化合作關係。
四、本系師資陣容除強調專業分工外並鼓勵研究團隊的合作。目前各團隊如下:
1. 伺服系統設計與研究.
2. 磁性、光纖感測器之開發與研究.
3. 精密機械專業產業人力扎根計畫
4. 壓電材料應用性之研究與開發
5. 3D非接觸性操控面板之研究
6. 精密快速微製造之研究
7. 薄膜元件設計與製作
8. .國科會台南-路竹科學園區人才培育計畫
■ 產學合作特色與成果
一、本系鼓勵教師參與產學合作。藉由提升教師實務專長之相關策略之實施,鼓勵本系教師積極與業界交流,近年本系教師在產學合作的服務上,無論「質」與「量」均有豐碩之成果。
二、鼓勵教師從事研究創新、發明,並設有專利獎助辦法,自103-105年之三年間,本系教師共有 37件國內專利加上10件國外專利申請獲得通過;且為加強產學技術移轉能量系上教師擁有25案技術移轉成功案例佳績。
三、本系教師近年將產學合作研究成果融入教學、轉為教材以豐富教學之實務內容,近年教師將產學合作研究成果融入教學有24件。
■ 系所未來展望
一、培育具有實務能力、創新研發與解決問題之務實機械專業人才。
(1) 具有數理化、精密機械設計與製造、能源與熱流、系統整合與控制、微/奈米系統與材料分析之基礎能力。
(2) 具有實作、觀察、分析、推理、歸納及判斷等統整自學之能力。
(3) 具有溝通表達、國際視野之能力;具有人文關懷、健全品德之修養。
(4) 具有熱忱抗壓、自律負責之敬業態度與團隊精神。
二、培育具實務能力、創新研發與解決問題之高級機械專業人才。
1. 具有精密機械、機光電與控制、材料與能源之專業能力。
2. 具有發掘問題、解決問題與展現研發結果之能力。
3. 能實踐弘、毅、精、勤校訓,並具有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之能力。
4. 具團隊合作、溝通協調與國際視野之能力,且對工作與社會具使命感。
三、 經由產、學合作增進教師與南部公、民營企業之製造技術交流及實務開發能力;另以建教合作方式提供企業員工在職訓練,並由授與文憑之回流在職教育,建立起產學良好的互動與合作模式,配合政府提升產業研發能力政策,成立四技產學攜手專班、產業研發碩士專班,以培育機械專業之中高級實務人力。